诺芯盛qi标准15W三线圈无线充电发射模块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案例应用 > 应用案例 > 无线充接收端和发射端

C
ase

应用案例

联系诺芯盛科技
联系方式: 林生:185-2081-8530

Q Q:88650341

邮箱:lin@icgan.com

应用案例

无线充接收端和发射端

发布时间:2025-07-04编辑:无线充模块

无线充电技术正逐渐成为现代电子设备能源供给的主流方式之一,其核心在于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协同工作。这种看似“隔空传电”的黑科技,实则依托于精密的电磁学原理和智能控制机制。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两大模块的工作原理、技术差异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巧妙设计。

能量发射端:电能的“广播塔”

发射端相当于无线充电系统的“心脏”,负责将普通电能转化为可无线传输的电磁能。其工作流程始于电源管理模块对输入电流的“驯化”——家用220V交流电首先经过整流滤波,转换为平稳的直流电,再通过高频逆变电路转换成100kHz-1MHz的高频交流电。这个过程如同把湍急的河流改造成规律起伏的波浪,为后续能量传输奠定基础。

核心的发射线圈则扮演着“能量广播塔”的角色。当高频电流通过线圈时,会按照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产生交变磁场。值得注意的是,采用磁共振技术的发射端会与接收端线圈形成“共鸣”,类似于两个调谐到相同频率的音叉,即便间隔数厘米也能实现高效能量传递。为提升效率,现代发射端通常配备智能功率调节功能,能像“智能水龙头”般根据接收端需求动态调整输出功率,避免能量浪费。

无线充接收端和发射端

信号接收端:能量的“翻译官”

接收端是隐藏在手机、耳机等设备中的“隐形捕手”,其核心是同样采用线圈设计的感应模块。当交变磁场穿过接收线圈时,电磁感应效应会使其内部产生感应电流——这个过程好比用网兜捕捉空气中飘散的花粉,只不过捕捉的是无形的磁力线。

但接收端的工作远不止被动接收。现代方案中,接收线圈控制IC(集成电路)会通过调制磁场的方式向发射端“回传信息”,这种双向通讯就像两个舞者通过手势调整舞步节奏。实验证明,采用单片机模拟的接收端能准确发送充电状态、功率需求等数据,确保系统像“会对话的充电管家”般智能运作。为防止金属异物导致的涡流发热,接收端还会通过数字脉冲信号标记自身位置,相当于在磁场中点亮“我在这里”的指示灯。

默契配合的智能对话

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协作依赖于精密的通讯协议。当手机放置在充电板上时,接收端会先发送“握手信号”,发射端识别到合法设备后才会启动功率传输,这个过程仅需50-200毫秒,比人类眨眼还快。在充电过程中,双方持续通过幅度调制(ASK)或频率调制(FSK)交换数据,就像用摩尔斯电码持续核对“电量够了吗?”“需要加速吗?”这类关键信息。

这种实时对话带来了三大优势:一是动态功率调整,当手机电量从20%升至80%时,系统会自动降低传输功率,如同根据水杯水位调节水流速度;二是异物检测,当钥匙等金属物品误放时,系统能在1秒内切断供电;三是效率优化,磁共振方案在最佳对齐状态下可实现85%以上的能量传输效率,媲美有线充电。

技术演进与场景革新

从智能手机到电动牙刷,无线充电的普及正在重塑充电场景。发射端的小型化使其能嵌入家具、汽车扶手等日常设施,而接收端模块的薄型化(最薄仅0.3mm)则让设备设计更自由。在电动汽车领域,地面发射线圈与车载接收端的组合,正推动着“停车即充电”的愿景实现——就像手机充电板的放大版,但传输功率可达11kW,足够半小时补充200公里续航。

未来,随着GaN(氮化镓)功率器件普及,发射端的体积有望缩小50%同时提升效率;而接收端集成能量收集技术后,甚至可能从环境Wi-Fi信号中捕获微量电能。这场始于电磁感应的技术革命,正在用看不见的磁场重新定义“插电”的概念。

本文标签: 无线 发射
分享:
分享到

上一篇:苹果8无线充电线圈坏了会影响充电吗?

下一篇:没有了

首页 下载中心 台灯无线充电模块 手表无线充电模块 大功率无线充电模块 酒店无线充电模块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诺芯盛科技-产品目录下载(PDF)
  • 服务热线:185-2081-8530(林生);QQ:88650341
  • E-Mail:lin@icgan.com
  • 公司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华辉路同胜科技大厦A座1007
  • 诺芯盛科技专业研发供应各类无线充电模块,发射模块、接收模块等品质优良的产品及报价,欢迎来电生产定制!
  • Powered by PDMCU
扫码添加无线充接收端和发射端_应用案例_案例应用_手机无线充电模块厂家微信号码: 二维码扫一扫
[TOP]
在线客服

在线咨询

在线咨询

在线咨询

18520818530
二维码

官方微信扫一扫